如此在收紧与放松之间反反复复、摇摆不定的直接后果,是两难选择造成双重苦难,许多国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鼓励和引导。同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评价甄别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较为典型的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引导人们尽快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对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和重点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关系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需要将其与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绿色低碳、新能源等技术融合创新,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和系统集成技术难题。
对于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等企业,要继续发挥它们作为数字经济推动者、受益者、示范者的作用,发挥它们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传统企业完善数字化转型方案,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近年来,随着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加之数字化技术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加速应用,人们对数字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得到很大提高中国的房地产投资2021年下半年也出现了收缩,其原因大部分是中长期因素,比如人口城镇化速度放缓、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下滑、房地产金融去杠杆、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的减少等等。
只有消费、投资增速的同时良性恢复,才能助力内需全面扩张,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考虑到中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不应该简单否定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做法,而应该由中央财政统一给全国中低消费者发放消费券或消费补贴。受多种因素影响,甚至连企业的厂房设备投资增速也从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后基建时代如何稳投资 当然,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短期稳增长都很重要。
后基建时代,投资下滑不是短期或周期性因素 2021年下半年至今的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确有投资下滑过快的原因,但是造成中国投资增速下滑主要因素是周期性和短期因素?还是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其实正在成为过去式,按常驻人口的城镇化的比率现在是64%,发达国家最高的也就80%左右,像我们这样的14亿人口的大国能达到70%~75%就相当不错了。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幅降息,必要的情况下降息到零利率?这样才能大幅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021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速上升到6.9%,同期中国GDP增速降至4%。为什么两年以后的今天,张军老师对投资驱动的观点有如此变化呢?答案来自实践调研,张军老师说,我最近听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说,这几年要预判未来的经济增速,普遍有一个很困惑的地方,因为基建投资无论如何都上不去了,所以从支出方、特别是从投基建投资规模角度来测算GDP增速,实在没有可能不放缓。而以5G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不仅符合未来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而且需求弹性大、消费乘数效应大,应该是扩张消费的重点。稳投资既方便考核,又体现政绩。
更值得重视的是2021年北京、杭州、广州等很多城市今年以来出现了大比例土地流拍,预示着今明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有大幅度下滑。这不仅与张军院长的看法有相似之处,而且与我的新供给经济学主张相吻合:投资还是靠企业市场主体,政府稳投资的发力点应该是深化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大力减税降费、全面放松供给约束。2020年靠人为扩大投资稳增长的结果,在2021年下半年已经体现——靠扩大投资稳增长明显缺乏可持续性,且留下债务问题、房地产问题、大部分特色小镇空城等诸多隐患,这样的教训还不够吗? 扩大投资的确曾经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如果消费在GDP占比超过2/3的历史新阶段,如果我们只擅长扩大投资,只擅长报项目、审批项目、上项目为主的投资驱动体制,不重视、不擅长、不情愿去扩大消费,那么曾经的制度优势,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就会变成我们的决策劣势。在这样的决策观念和决策体制下,以投资项目为核心的稳增长计划,不但在中央层面决策毫无障碍、容易通过,而且也能够获得实施的机制和财力保证。
在我问及文章中能够引用这些观点时,魏加宁先生不仅欣然同意,而且特意补充说投资要靠改革,不能靠刺激。然而,很多中国学者却认为如果把资金发给消费者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正向影响,要么沉淀、打水漂,要么一次性消费完,人为刺激消费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而且其影响和效应不好考核。
如果不能尽快把政策资源和重点全面转到稳消费的有效措施上来,适当扩张投资也是应有之义。值得警惕的是快速上涨的疯牛不但无助于消费增长,而且一旦崩盘会产生负财富效应打击消费,因此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持续扩大消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却面临巨大的需求收缩压力——2020年人为扩大投资的结果,当年投资对经济贡献迅速扩大到80%以上,然后2021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却下滑到20%以下,四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总之,投资很重要,但不可能无视经济发展阶段而永远扩张,如果违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规律而人为扩大投资,就如同几十年前的大跃进一样,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过去中国经济的确是投资驱动,但现在已经不是投资驱动,将来更不是。其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大部分逆向调节的决策机制和机构设置都是围绕投资展开的,因而形成了从上到下多的一整套决策和执行机制,比如从中央决策部门到国家发改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固定资产投资司、基础设施发展司,财政部预算司、经济建设司,到地方的经济部门和专业干部团队,有一套科学的围绕选项目、报项目、审批项目的决策机制和执行团队。李扬老师也发表文章,力挺扩大投资稳增长,认为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都是投资驱动型的。如何稳消费 消费不仅仅是内生变量,而是与投资一样,是可以影响的。
而同样面对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中低收入者发钱这样的稳消费政策。行文至此,正好与原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魏加宁先生在微信上聊了几句,当聊到对靠投资稳增长的看法时,魏加宁先生的观点是投资有一定必要,但问题是靠谁投?外企不想投,政府没钱投(债务率高),国企不能投(杠杆率高),民企不敢投(信号太乱),并表示政府与其投资,不如投社保。
新时期在消费占比已经超过65%、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背景下,只有靠最终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重下行压力、定调稳增长以来,学界各种建议颇多。
面对疫情的冲击,中国的降息幅度远远小于欧美,即使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定调稳增长之后,降息力度也远远不够。而从这次疫情后的经济刺激效果来看,貌似美国、欧洲等发钱稳消费的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效果更具有可持续性。
经过多年建设,机场、公路、铁路的供给相对完善,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后基建时代了。从房价来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有1/3的绝对价格在下跌过程中,剩下的2/3成交量也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对于建筑类企业,可鼓励它们加快推进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探索建立业务流程规范、监管效率提高、安全可控的数字化机制。引导人们加快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
但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对于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的担忧,科技进步对一些就业岗位的挤出效应,等等。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需要将其与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绿色低碳、新能源等技术融合创新,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和系统集成技术难题。
一些数字产品和服务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工作岗位,人们越来越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关系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口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引导他们更加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更加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所催生的新岗位对劳动者技能提出的新要求,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鼓励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同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评价甄别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较为典型的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加大对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和重点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进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企业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施主体,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痛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鼓励支持政策,推动企业共建产业发展生态,拓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量空间,提高企业效益效率,形成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把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与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一般制造业企业,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企业在流程再造、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使用等环节挖掘潜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引导人们尽快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